介绍语:麻晓鹏,儿科医疗管理改革的 “创新第一人”。麻晓鹏从1997 年背着行囊踏上这片尚显荒芜的土地,到如今带领医院跻身全国儿童医院 “第一方阵”,他用28年时光股票配资官方网址,在深圳儿童医疗的 “空白卷” 上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。麻晓鹏参与了深圳之窗“我的深圳我的城”网络故事征集活动予以投稿,如果你也想投稿,欢迎把你的故事讲给我们听!邮箱:3659477995@qq.com
人生不必光芒万丈,但要始终温暖有光。 —— 三毛
”2016年2月25日上午10点15分,深圳市儿童医院某办公室的门 “咔嗒” 一声锁上。麻晓鹏背靠着门板缓缓滑坐在地,肩膀剧烈颤抖,指节用力按压着眼眶,却挡不住滚烫的泪水。
9 年前那个凌晨的场景清晰如昨:1岁9个月的男孩在抢救室里停止呼吸时,监护仪的蓝光在他脸上投下冰冷的阴影。而此刻,一个本来可能活不了的孩子被麻晓鹏为首的医护们救活了。手术室里那句“竹棍完全取出,生命体征平稳”的通报,像一道强光劈开了他积压多年的阴霾。
1997年的深圳,正处于高速扩张期,可儿童医疗却是短板——全市没有一家儿童专科医院。这年11月,32 岁的麻晓鹏带着家人南下,住进了深圳市儿童医院的小宿舍。彼时医院周边全是农田,晚上一片漆黑,硬板床的吱呀声和婴儿的啼哭陪伴着每个夜晚。
宿舍简陋,医院又设备不足、人才短缺。但这位北方汉子没被吓退:“深圳在建设高楼大厦,我们要为孩子们建一座健康的‘堡垒’。”从新生儿外科到小儿普外科,从简单的手术到高难度的微创腔镜手术,他握着手术刀的手永远稳当。
却在2007年那个夜班,感受到了痛彻心扉的无力感。1岁9个月的男童被扫把头钢管插入肛门,住院医生的疏忽让患者白白耽搁了8小时。麻晓鹏记得打开腹腔时的震撼:钢管刺穿了孩子的直肠,胃壁上两个触目惊心的洞,膈肌被顶出的裂口边缘已经发黑。虽然手术过程比较顺利,可最终因为严重外伤导致呼吸循环衰竭,在术后第二天迎来了监护仪的长鸣。
一个本可以救活的孩子,却因住院医生的一句“肠镜坏了,做不了手术”,辗转5家医院就诊无果后,又回到深圳儿童医院就诊,硬生生错过了最佳救援时间。
“住院医生没有汇报上级,直接让孩子出院了。” 复盘会上,他盯着病历上的潦草字迹,声音发颤。制度的漏洞像一把钝刀,在每个参与抢救的医生心头划下深痕。
这次事件如一声惊雷,让他深刻意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。2011年调任医务科,正值医患矛盾高发期,他没有“着火了只顾救火”,而是将纠纷关口前移,建立预警机制,用制度“治未病”。这波操作,妥妥的“硬核”治院,为医院发展打下坚实根基。
思绪回到2016 年的手术现场。63厘米长的竹棍像一根命运的标尺,丈量着一家医院的成长。接到孩子转院电话的半小时内,心外科、普外科、骨科、泌尿外科专家及院领导全部到位。
手术灯亮起的瞬间,麻晓鹏看着团队默契的配合:多位专家轮番上台联合手术,手术持续了10多个小时。
当插入孩子身体的最后一段竹棍被取出时,手术室里响起压抑的欢呼声——不是胜利的狂喜,而是对生命的敬畏。
术后的痛哭,是给9年前自己的一次救赎,也是递给现在团队的一张成绩单。麻晓鹏知道,那个曾经在制度漏洞中凋零的生命,终于在今日的体系里获得了重生的可能。此刻的泪光,既是对过去的告别,更是对未来的承诺:“我们可以不完美,但永远不能停止靠近完美。”
2019 年接任院长后,麻晓鹏推动的薪酬绩效改革让一线护士的笑容多了,主诊医师负责制改革让青年医生的眼睛亮了。
数据是改革最好的答卷。在麻晓鹏的引领下:2021 年医院获批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;在2019年度、2021年度、2023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,深儿医三次获评专科医院最高等级A级,稳居全国儿童医院“第一方阵”;医院临床医学学科首次跻身ESI(基本科学指标排名)学科排名前1%;专利转化量全国儿童医院第一。曾经的 “边陲医院”,如今长成了全国儿科医院的 “取经地”。
不过,在麻晓鹏心中,医疗的温度比数据更重要。“小丑医生”的魔术逗笑了住院病房的孩子,患儿进入“怪兽星球”主题检查室恐惧明显减少了,安宁疗护病房的窗台摆满了患儿留下的千纸鹤。全国首个医院公益空间“Vcare 关爱空间”开放第11年,累计接待42万个家庭;医院为贫困患儿募集救助金1.4亿元。
2022 年疫情期间的 “千里救婴”,更是将深圳医者的担当推向全国。福建泉州新生儿患罕见的先天性双侧声带麻痹、Ⅲ度喉梗阻,疫情下转运风险极高,麻晓鹏果断派出专家 “逆行” 泉州手术:“把风险留给医生,把希望带给孩子,这是深圳市儿童医院的信念。”手术成功后,家长专程赶到深圳市儿童医院致谢的视频感动6000万网友,纷纷点赞:“深圳速度与温度,是生命至上的最佳诠释。”
▲深圳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潘宏光(左)与同事严尚从深圳赶到泉州市儿童医院。来源:人民网,受访者供图。
作为市政协委员,他的目光从医院延伸到城市:推动共享停车平台解决“停车难”,开展“急救知识进校园”活动减少儿童意外伤害,让深圳的儿童健康保障从治疗端延伸到预防端、社会端。
2023年,纪录片《闪闪的儿科医生》刷屏B站,9.9 分的高分背后,是麻晓鹏的“敢为人先”。当听到拍摄形式是纪录片时,起初会担心影响工作或“暴露短板”,但医护团队的底气和担当,让他下定决心支持拍摄。“让老百姓看看真实的儿科医生,也让我们自己照照镜子。”他说。
镜头里,有凌晨三点急诊室的 “人从众”,有医生刚结束一台手术,10分钟内赶到了抢救室,有护士在患儿抽搐时稳定其身体,清理呕吐物…… 麻晓鹏最爱看弹幕,看到 “医生辛苦了,希望他们能多休息” 的留言,他感觉所有的付出都值得,透过镜头,也让医护们发现一些环节可以更优化。正如他喜欢的一句话,“我们未必光芒万丈,但始终温暖有光。”
《闪闪的儿科医生》截图
从泥巴路上的小医院,到全国排名前十的“儿科重镇”,麻晓鹏来深的28年,是深圳儿童医疗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的缩影。
他见证了这座城市如何用改革创新破解“从 0 到 1”的难题,更身体力行诠释着“来了就是深圳人”的深层含义——不是过客,而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城市发展的 “主人翁”。
在深圳,像麻晓鹏这样的“开创者”还有很多,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扎根、深耕,把不可能变成可能。正如他常说的:“深圳为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,我也为这座城市贡献一份力量。”当孩子们在“怪兽星球”里笑着做检查,当外地家长抱着孩子说:“幸亏来了深圳”,这就是对“深圳价值”最好的注解——在这里,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全力以赴,每一份付出都能收获成长的回响。
麻晓鹏的故事还在继续,而深圳的儿童健康事业,正在他和无数医者的接力中,续写新的篇章。这座永远年轻的城市,终将因为这些 “守护者”,变得更加温暖而有力量。
今日互动话题
看到这里,你是否已经积攒了千言万语想与窗妹、与深圳诉说呢?
这一次,我们郑重向每一位与深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朋友发出诚挚邀约。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,深圳市互联网行业联合会指导自媒体“深圳之窗”策划开展2025年“我的深圳我的城”网络故事征集活动,面向全社会征集个人与深圳的故事,广泛挖掘最真实、鲜活、富有生活质感的素材。
欢迎每一位与深圳有故事的您快快找窗妹报名。邮箱:3659477995@qq.com;征集格式包含主题方向、关键词、1500字内容梗概、与内容相关的图片、故事提供者姓名及联系信息。
维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